跟著大哉營養師 學營養

《專業蔬食營養師專欄》破解「植物肉」的迷思:真正優質的植物蛋白,是你餐桌上最熟悉的陌生人

大家好,我是專注於蔬食與健康體態的營養師 黃美樺。在我的諮詢經驗中,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之一就是:「營養師,我吃素/想多吃蔬食,但很怕蛋白質不夠,聽說『植物肉』很紅,我該吃嗎?」

這個問題非常好,也點出了一個普遍的迷思。當我們提到「植物肉」,許多人腦中浮現的可能是超市冷凍櫃裡,價格不菲、模仿肉類口感的未來肉漢堡排,或是素食餐廳裡那些精緻的素雞、素鴨、素鰻魚。

但今天,我想邀請你重新認識「植物肉」這個名詞。其實,真正營養、健康、能媲美肉類優質蛋白質的「植物肉」,遠比你想像的更平易近人、更便宜,而且它很可能早就在你的餐桌上,只是你從未用這個角度看待它。

植物肉的真實身份:跟你想的一樣嗎?

讓我們先回到營養學的根本。為什麼我們這麼強調蛋白質?因為它是構成我們身體細胞、肌肉、酵素、荷爾蒙的基礎材料,是維持生命機能與新陳代謝的關鍵。而「優質蛋白質」的標準,在於它是否含有完整、且比例均衡的「必需胺基酸」——這些是人體無法自行合成,必須從食物中攝取的胺基酸。

過去,我們普遍認為動物性蛋白質才是最完整的來源。但其實,植物界中也存在著王者,它們的蛋白質品質完全能與肉類分庭抗禮。而這些,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的「植物肉」主角

  • 黃豆(Soybean
  • 黑豆(Black Soybean
  • 毛豆(Edamame

沒錯,你沒看錯!就是這「豆豆三兄弟」

這三者其實是同一種植物在不同時期的樣貌,它們的親密關係就像一家人:

  • 毛豆: 是黃豆尚未成熟、趁豆莢還是鮮綠色時採收的「青春期黃豆」。它的口感清甜,富含維生素C和膳食纖維。
  • 黃豆: 是毛豆成熟、豆莢變乾變黃後採收的「成年期黃豆」。它的蛋白質含量最高,是所有豆製品的基礎。
  • 黑豆: 則是種皮顏色為黑色的「特色黃豆」。它除了擁有黃豆的完整營養外,黑色的外皮更富含珍貴的抗氧化物——花青素。

除了這些原型豆類,由它們製成的**「初級加工品」**,同樣是優質植物肉的絕佳代表:

  • 豆腐 (Tofu)
  • 豆乾 (Dougan)
  • 豆漿 (Soy Milk)
  • 豆包 (Doubao)
  • 干絲 (Tofu Skin Shreds)

還有許多,像是無加糖的優格原料「豆漿優格」、發酵過的「天貝(Tempeh)」等等,都是這個大家族的優秀成員。

為什麼要選「真」植物肉,而非「素料」?

這正是許多想吃得健康的蔬食者或民眾最容易踩的坑。素雞、素肚、素魚排等高度加工的素料,為了模仿葷食的口感與味道,往往在製造過程中添加了大量的油脂、鈉、人工調味料、黏著劑(如修飾澱粉)。它們雖然方便,但吃下肚的可能更多是熱量負擔與化學添加物,而非純粹的蛋白質。

相比之下,豆腐、豆乾、豆漿這些初級加工品,成分單純,通常只有黃豆和水,頂多加上凝固劑(如硫酸鈣、鹽滷)。它們保留了黃豆本身的營養價值,讓我們能以更健康、更無負擔的方式攝取優質蛋白質。這對於想要瘦身、控制體態的朋友來說,更是天壤之別的選擇。

蔬食者的黃金法則:「餐餐有豆」

對於蔬食者,特別是全素食者來說,「餐餐都要有優質蛋白質」不僅僅是口號,而是維持健康、避免營養失衡的鐵律。如果你的餐盤上只有蔬菜和澱粉,長期下來容易出現精神不濟、肌肉流失、代謝下降、指甲頭髮脆弱等問題。

因此,請務必將上述提到的「豆豆三兄弟」及其製品,視為你每一餐的「主角」之一。它們就是你的肉、你的魚、你的蛋,是你身體能量與活力的來源。

吃多少才夠?幫你量身打造的「植物肉」份量指南

了解了「吃什麼」,接下來的關鍵是「吃多少」。這也是營養諮詢中最核心的一環。每個人的需求量會因性別、年齡、活動量與健康目標而異,但我們可以參考一個通用的建議值:

一般成年人,以60公斤為例,「每餐」建議的優質蛋白質攝取量是2-3份:

優質蛋白質攝取份量臨床上若有特殊疾病治療期或腎臟病,請依照專業營養師、醫師建議

 

那麼,「1份」到底是多少呢?這裡提供幾個非常具體的例子,讓你輕鬆代換:

每「1份」優質蛋白質約等於:

  • 豆漿:190- 240 c.c.(約一個馬克杯,最推薦無糖)
  • 板豆腐: 傳統田字型豆腐的「半塊」(約80克)
  • 豆乾: 一片中型豆乾(約40克,大約是三指合併的寬度與長度)
  • 豆包: 半片(約30克)
  • 帶殼毛豆: 約一個標準飯碗的量(約100克)
  • 雞蛋: 1

是不是很簡單?讓我們來實際演練一下:

 *一位上班族女性,希望透過健康飲食控制體重,她的一日三餐可以這樣安排:

早餐(1-2份蛋白質):

1250-400c.c.的無糖濃豆漿,加入適量無糖黑芝麻粉,搭配1片全麥土司和1個拳頭大小的水果。

午餐(2-3份蛋白質):

自助餐選擇小碗的糙米飯,搭配2-3道各種不同顏色的蔬菜料理,如綠葉蔬菜、涼拌雲耳/小黃瓜等,蛋白質來源夾 1塊滷豆腐」亦可選「1片滷豆乾」加上「1-2湯匙毛豆料理」。

 

晚餐(2-3份蛋白質):

自己煮一碗豐盛的「豆包味噌蔬菜湯」,裡面放1片豆包、2-3塊非油炸腐竹段、多種菇類、海帶芽等,搭配半根蒸煮  玉米。

 

這樣下來,她一天就輕鬆攝取了約5-8份的優質蛋白質,不僅熱量容易控制,飽足感也十足,完全能滿足身體所需。


​​​​*而一位有在健身的男性,目標是增肌,他的蛋白質需求量更高:

早餐(2份蛋白質):480c.c.的無糖全豆豆漿,加入3-6湯匙燕麥、適量奇亞籽,搭配1顆小蘋果、半碗藍莓和1湯匙堅果。

 

健身前(易吸收的能量食物+1份蛋白質)1根小香蕉+200cc燕麥飲+4湯匙的蒸大豆。

 

健身後(2-3份優質植物蛋白質)半小時內立刻先喝300-500cc無糖豆漿。

 

午餐和晚餐(3-4份蛋白質):

外食除了常見的便當外,亦可準備1碗黑豆糙米飯、5-6片煎板豆腐佐胡麻醬、搭配1盤自製溫沙拉,烤各種蔬菜如櫛瓜、紅椒、黃椒、香菇、杏鮑菇等,加上鷹嘴豆泥、藜麥、毛豆仁、南瓜子。

 

透過這樣的份量概念,你可以自由組合,將植物肉與葷食肉類靈活替換。成年人每餐用1-2種植物肉替代部分葷食,不僅能降低飽和脂肪的攝取,增加膳食纖維,更是實踐健康均衡飲食的重要一步。

 

給想要瘦、想要更健康的你:選擇「真」植物肉的四大好處

如果你正在減重或想追求更理想的體態,將這些「豆豆家族」納入你的飲食計畫,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:

  • 超強飽足感,抑制食慾: 蛋白質和膳食纖維的組合是抵抗飢餓的黃金搭檔。一盤毛豆或一碗豆腐湯,能讓你感覺飽足,有效減少餐間吃零食的慾望。
  • 低脂、低膽固醇: 相較於紅肉,黃豆製品的脂肪含量較低,且不含膽固醇,對心血管健康更友善。
  • 維持肌肉量,提升代謝: 減重最怕減到肌肉,導致基礎代謝率下降。在熱量控制期間,充足的蛋白質能保護肌肉不流失,讓你瘦得更有效率、更不易復胖。
  • 豐富的附加營養素: 除了蛋白質,你還能同時攝取到大豆異黃酮、卵磷脂、鈣質(板豆腐製作過程會添加硫酸鈣,是很好的鈣質來源)、膳食纖維等,這些都是單純吃肉無法獲得的額外健康紅利。

 

 結語:從今天起,擁抱餐桌上的「真」植物肉

打造健康的蔬食生活,或是在日常飲食中融入更多植物性成分,並不如想像中困難或昂貴。關鍵在於,我們要將目光從那些華麗的加工素料移開,重新聚焦在這些樸實無華,卻營養滿分的「真・植物肉」——黃豆、黑豆、毛豆,以及它們最單純的化身:豆腐、豆乾與豆漿。

它們是全素者的營養基石,是葷食者的健康加分項,更是所有追求健康、窈窕體態者的得力助手。

從下一餐開始,試著為你的餐盤加入一份「真」植物肉吧!你會發現,健康均衡的飲食,原來可以如此簡單、美味且充滿能量。

          

想學更多全植物營養生活知識? 
歡迎觀看【大哉良食】官方YouTube
敬請按讚、訂閱、開啟小鈴鐺^^

  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